“90年代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概述”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期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国推广,逐渐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概述90年代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期货市场的诞生与试点
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期货市场的发展。1990年10月,上海金属交易所成立,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的诞生。随后,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相继成立,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期货市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期货领域。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发展期货市场,以稳定粮食价格。此后,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期货品种陆续上市。
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90年代中期,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风险逐渐显现。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管。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强期货市场的监管。1995年,中国证监会成立,负责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同年,国务院发布《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期货市场的运作进行了规范。
在此背景下,期货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1996年,中国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期货保证金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等,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
期货市场的发展特点
90年代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 快速发展:期货市场从无到有,短短几年间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 以农产品期货为主:初期期货市场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领域,为农业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有效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工具。
-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监管的加强,期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期货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0年代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流通:期货市场为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有效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工具,降低了市场风险。
- 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期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农业、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
90年代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重要标志。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历程后,期货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期货市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